聆聽全國勞動模范張楊以《扎根水務第一線 爭做時代新青年》為題的宣講,我內心深受觸動。他從安徽建筑大學給排水專業(yè)科班畢業(yè),卻選擇扎根供水管道聽漏一線,用全年無休的堅守與科技創(chuàng)新的智慧,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答卷。作為引江濟淮工程中從事征地拆遷與建設管理的青年員工,張楊的事跡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了我在日常工作中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的方向。
一、腳踏實地:把“小事”干成“大事”的堅守
張楊在宣講中反復提到“腳踏實地,干好每一件小事”。這讓我想起他從事的聽漏工作——看似普通,卻直接關系到城市供水安全。夜晚的合肥街頭,他背著聽漏儀穿梭在大街小巷,用耳朵捕捉管道細微的漏水聲,足跡遍布城市每個角落。這種“把小事做精”的執(zhí)著,與引江濟淮工程中的征地拆遷工作何其相似。
征地拆遷涉及群眾切身利益,丈量土地、核對青苗補償、調解矛盾糾紛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需要耐心與細致。被征遷群眾對征遷政策不了解、對補償標準不滿意、對未來安置擔憂,是征地拆遷工作中最常見的矛盾焦點。這些問題如同橫亙在工程推進路上的“攔路虎”,考驗著我們的工作智慧與為民情懷。引江濟淮工程的壯闊畫卷上,每一米渠道的延伸都凝結著合肥人民的無私付出——6萬群眾搬離世代居住的家園,220萬平方米居民房屋為工程讓道,6萬畝永久用地與10萬畝臨時用地陸續(xù)交付。這組數(shù)字背后,是一個個家庭的遷徙故事,是一座城市對國家戰(zhàn)略的堅定支撐,更是江淮兒女“舍小家為大家”的精神縮影。征地拆遷無小事,每一次耐心溝通、每一組精準數(shù)據(jù),都是工程順利推進的基石。張楊用聽漏儀守護城市供水“生命線”,我們則要用責任心筑牢工程建設的“民生根基”,把群眾的“小訴求”當作工作的“大目標”,在腳踏實地中積蓄奮進力量。
二、仰望星空:以初心照亮前行的方向
“仰望星空,不忘最初的夢想”,張楊在宣講中分享了他放棄舒適崗位、選擇一線聽漏的初心——“想為城市供水安全做點實實在在的事”。這份初心,與引江濟淮工程“一河清泉水、一道風景線、一條經(jīng)濟帶”的使命高度契合。作為國家重大水利工程,引江濟淮承載著優(yōu)化水資源配置、改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戰(zhàn)略愿景,而我們青年員工正是這一愿景的踐行者。
張楊團隊在聽漏工作中遇到管道漏水的極端情況----“水泡漏”,創(chuàng)新采用了化學檢測各探點水中礦物質成分的方案,最終成功找到漏點。遇到深埋地下10米以上的源水管道,甚至想到利用小說《鬼吹燈》中盜墓使用的洛陽鏟,成功破解了聽漏新難題。遇到巢湖半湯溫泉管道漏水難題,巧妙采用紅外線熱成像方式捕捉漏點。
張揚用科技創(chuàng)新突破傳統(tǒng)聽漏的局限,讓我意識到:堅守初心不僅需要熱情,更需要用智慧破解難題。今后,我們公司的莊墓河航道項目建設如何創(chuàng)新解決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建設?中派碼頭運營管理如何合理有序安排好船舶進出和貨物調配?戴崗鄉(xiāng)村振興項目如何能引來人流量,實現(xiàn)預期收益率?這樣的種種思考,正是以“仰望星空”的視野,將個人理想融入公司轉型發(fā)展的大局。正如張楊所言,夢想不是空中樓閣,而是扎根現(xiàn)實的土壤,用每一次創(chuàng)新、每一份堅持去澆灌的種子。
三、奮力拼搏:用青春書寫無悔答卷
張楊的宣講中,“奮力拼搏”不是口號,而是“全年無休、夜晚工作”的擔當,是“組建學雷鋒志愿服務隊、無償為居民聽漏”的奉獻。這種拼搏精神,在引江濟淮工程建設中同樣閃耀著光芒。為保障引江濟淮工程臨時用地復墾和二期工程建設,公司第二黨支部也成立了黨員突擊隊。支部更是以“勇當政治擔當先鋒、勇當工程建設先鋒、勇當服務群眾先鋒、勇當攻堅克難先鋒、勇當審計監(jiān)督先鋒”來號召為一位黨員干部職工奮力拼搏。如今,看著奔騰北上的江淮運河,我真正理解了“青春無悔”的含義——拼搏不是為了掌聲,而是為了無愧于時代賦予的使命。
張楊用足跡見證合肥發(fā)展,我們則用汗水丈量引江濟淮的長度。從征地拆遷到渠道開挖,從碼頭項目建設到戴崗鄉(xiāng)村振興項目,每一個項目推進都需要“釘釘子”的韌勁。想起張楊團隊那句“奮力拼搏,繪就青春無悔答卷”,我更加堅定:青年員工的價值,就在于把個人成長融入公司的轉型發(fā)展大局中,在急難險重任務中錘煉本領,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詮釋擔當。
張楊手中的聽漏儀仿佛變成了一把鑰匙,打開了我們對“新時代青年擔當”的認知。在引江濟淮工程建設中,我們或許不會像他一樣在深夜街頭聽漏,但征地拆遷時的耐心溝通、建設管理中的精益求精、面對困難時的挺身而出,都是對“勞模精神”的傳承。
讓我們以張楊為榜樣,腳踏實地干好每一項具體工作,以仰望星空的情懷錨定初心,用奮力拼搏的行動詮釋擔當,讓青春在引江濟淮的浪花中綻放!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